查看原文
其他

早该换一种信仰

局姐团队 地产知识橘 2023-11-22



前天深夜,一肚子苦水的旭辉终于站出来了。
公告全篇看下来,就是大写的三个字——
我没事。
首先,传闻中没还上的非标债务,正积极与金融部门磋商解决;
其次,账面上300多亿现金虽然“绝大部分无法按需使用”,但不代表旭辉还不起债。
最后,秀了一把肌肉,如期兑付了公司2024年到期的境外优先票据利息。
事实证明,资本市场对这种说法完全不买单。
公告一出,旭辉的股价立马被砸盘,两天下来跌了47%,已经接近腰斩了。

顺带也把其他几家优质民企的股价,拖下了水。


说句公道话,旭辉这一轮“股债双杀”,确实有点冤大头的意思。
这天津滨海项目的信托产品并没有到期,但因为销售实在太惨淡了,项目其他几个股东要求提前清算。
项目卖得不好,也说不上是旭辉的锅,毕竟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
何况,这笔信托仍然处于宽限期内,本就有转圜的余地,网传的最新消息说,国家队似乎准备出手相救了——

又是借新还旧。
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。


但对地产人来说,最错愕的是什么呢?
旭辉并不是筹不到钱。
即便上半年融资冰冻,旭辉依然完成了4次境内外直接融资,带来了46亿元流动性。
并且,旭辉还是在国家队挂过号的“示范房企”——
就在上周,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出面站台,协助旭辉发行了12亿元的债券,3年期的利率仅3.22%。
更别提旭辉还一直在变卖资产,配股筹资了。最近这一个月,从这两个渠道回的血,都有十几个亿。
那么,是旭辉的房子卖得特别不好吗?
也没有。
前8个月,旭辉合同销售额943亿元,同比去年下滑约47%,与行业整体的下滑程度保持一致。
而且,从4月开始,月销售数据甚至出现了连续环比微涨,恢复的势头强于大市。

于是,问题就来了:
为什么旭辉看上去找不到痛脚,却依然陷入了违约的恐惧呢?


前几天,在旭辉掌门人林中的公开信中,我们看到了一部分答案——

”断供潮〞让多地政府事实上进一步收紧了监管资金的提取……客观上造成我们虽账面仍有逾300亿现金,但绝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的合理按需使用

这话没什么毛病,“保交付”大环境下,现实就是如此。
但另外一句话,就让人生疑了——
在市场需求端回暖、销售恢复正常之前,我们都必须过难日子、紧日子,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。
市场冰封这么久了,还有什么“可以节省的开支”,是一直没有节省的呢?
我们从旭辉自身的动作中找到一些端倪。
2021年,住宅供地“两集中”政策正式落地,不少房企开始减少拿地,但旭辉把高杠杆模式坚持到了最后一刻——
当年拿下了高达878.3亿元的土地,单是前6个月,就砸了540个亿。
激进的拿地风格直接体现在报表上。近三年,当别的房企在努力缩表的时候,旭辉的有息负债是不降反增的。

更别提600-900亿元的表外负债了。
为了分担开发风险,旭辉的方法是——
努力拉其他房企入局。
如今,旭辉80%的项目都是联营合营项目,但事实是,这些合作房企往往比旭辉躺平得更早,反而指望旭辉回过头来兜底。
这输血的速度,能赶得上失血的速度吗?


其实,在行业一片哀嚎的时候,林中一直是坚持乐观的那个。
十个月前,林中曾经公开表示,活过今年6月就没有问题;
五个月前,他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说,相信冬天快结束了,期待5、6月份的楼市小阳春;
直到8月30日的2022年中期业绩会上,他终于承认,今天的行业格局,“我们在年初的时候也没预测到”。
当然了,误判是常态,没什么不好意思的。
毕竟,在当下的形势下,预测未来已经成了一件高风险的工作,机构和大咖们的看法也一直在摇摆。
就连“大家都懂”的十月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,研究机构的看法也截然相反。
大摩认为,出于经济原因,2023年春天,就会出现政策上的转变——

但高盛认为,因为“非经济原因”,中国在2023年Q2之前都不会转变政策。

但是,研究机构的误判,顶多是损失一部分投资者的钱。
一家企业的领导者如果误判了未来,葬送的,可能是亲手打下的江山呐。
以上为正文,来自熊先生

更多内容,欢迎关注我们的市场号↓↓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